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是马铃薯种植大镇,常年种植面积2.8万余亩,其中2000多亩归江兆振爷仨管。
阳春三月,每年这个时候,城头镇的露天马铃薯便开始播种。在城头镇时村的田地里,江兆振的儿子江泉志推着打沟机一边开沟一边心里默算着每亩地的种薯数,“一亩地要用260斤种薯,种植4000株,亩产8000斤以上。”
江泉志正推着打沟机进行开沟。
260斤种薯能产多少马铃薯?江泉志家三代人,各有各的数。
江泉志的爷爷江哲建说:“年轻时,种得好,能上3000斤。”
江兆振说:“15年前,遇上好年景,能收5000多斤。”
江泉志说:“近6年,亩均产薯8000多斤,好的地块亩产能过万斤。”
三代人种植马铃薯各有各的数,主要原因在种薯。
地还是那地,产量却翻了倍,奥秘何在?江泉志说:“父辈们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如今产量高,关键在于种薯好。”
对儿子和孙子这话,78岁的江哲建感触颇深,过去都是自留种,头年挖的马铃薯,挑个大、周正的来年当种薯。然而几年种下来,产量就走下坡路,病害也多了起来,“有的切开瓤发黑,有的得了粉痂病,好端端的马铃薯像是长一脸麻子……”
“咱们这早就推广普及脱毒种薯了,您说的那些问题都是老皇历。”江兆振笑着接过父亲的话。
啥是脱毒种薯?“所谓‘脱毒’,就是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减少病害。”山亭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高秀梅介绍,脱毒种苗经过扩繁后,再移栽定植培育,就会长出不携带病毒的原种,从而达到丰产。
江兆振向记者展示脱毒马铃薯薯块。
马铃薯产量能突破万斤,种法之变也功不可没。
在江兆振家偌大的农机库房,记者看到种植机、覆膜机、施肥机、无人飞防机等农机具依次排列。
“我们家的农机都是我儿子管,他会开也会修,最近说是还要给部分农机装‘北斗’设备。”江兆振说,虽然儿子只有20岁,但是各种农机玩得很溜,“年轻人就喜欢鼓捣一些新鲜玩意。”
“过去凭力气,如今靠科技。从播到收都有农机具,高效率带来高效益。”江泉志拍着覆膜机说,这个大家伙一天能干40亩地,相当于两个壮劳力忙20天。以前,江哲建牵两头牛下地,一年到头只顾得管十几亩。如今,靠着机耕、机种一条龙,江泉志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
今年,江泉志开始在自家田里实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这个模式是我跟着区农业农村局到青岛学习来的,能节肥约30%,节水约40%,省工约50%。”江泉志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水、电、耗材设施、水溶肥等滴灌费用加一起,一亩地一年300多元。近5年,马铃薯市场均价每斤0.8元左右,亩均增产约1500斤,意味着每亩增收1200元上下,“收支相抵,还是划算。”
部分地块还是采用人工种植马铃薯的模式。
“年轻人有自己想法是很好的。”江泉志的做法得到了江哲建的支持,他说,现在在家种地的年轻人本来就很少了,如果再不支持,以后谁还来种地。
产量高了,怎么卖?
江哲建说,过去都是赶大集卖马铃薯,肩挑背驮,一次带100多斤,能不能卖完,还要看运气。
“白天挖,晚上卖。那时候,信息不灵,也没仓储设施,只能边挖边卖。”江兆振说,10多年前,每到收获季,就要把马铃薯拉到滕州的临时交易市场,来回要跑五六趟,忒折腾人。
如今,一个电话,马铃薯就能轻轻松松卖出去。
爷孙三人正在商量今年的种植计划。
“我们推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瞄准电商新业态,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采购商进驻平台。”山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需求及供给等形势研判,实现了产销精准对接、稳定衔接。
为解决信息错位、沟通不畅,好薯不好销、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山亭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产销精准对接的马铃薯产销机制,让小土豆连通大市场。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孙海锋 公哲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